耀奇范文网 - www.yaoqi.net.cn 2024年04月28日 20:45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2023年度爬山教案11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3-18 09:45:11

    爬山教案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11篇,供大家参考。

    爬山教案11篇

    爬山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教案篇2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爬山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这一想法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效果。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爬山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爬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教案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导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导朗读:读出绿得特点。

    5、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与文中语言对应。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六七根: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6、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四、指导朗读,回归整体

    1、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你用心的、美美地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2、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3、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听写: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等10个词语。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yiǎo)龙蜗(wuōwō)牛

    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

    2、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要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方法进行:

    A: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C: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归纳总结,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文章语言精炼生动,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留待课后积累在读书笔记上。

    2、指导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读的基础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找出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帮助记忆前后的内容,进行背诵。再如:3、4自然段,要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帮助记忆,然后熟读背诵。(可自背,同桌或小组合作背诵,检查)

    读写结合,练习仿写。

    1、用第一人称,说说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2、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把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3、指导书写观察日记。

    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观察细致

    位置:茎上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牢固

    爬山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教案篇11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划、看、讨论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

    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我还为孩子准备了一张画纸,让他们亲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边画边说出它的正确的位置。这样既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激情,又掌握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讨论,划出相关的动词,然后汇报。(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

    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

    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新鲜 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推荐访问:爬山 教案 小班小猴子爬山教案 音乐游戏猴子爬山教案 手指游戏小猴子爬山教案 中班体育小球会爬山教案 小蜗牛爬山教案 蚂蚁爬山教案 数学爬山教案 爬山教案反思 爬山教案幼儿园 爬山教案小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