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奇范文网 - www.yaoqi.net.cn 2024年05月16日 12:07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1-16 09:45:08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蚂蚁》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接近小动物蚂蚁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蚂蚁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1

    《 蚂蚁》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接近小动物蚂蚁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蚂蚁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探究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可是,在外出探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蚂蚁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教学录像,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2

    1.核心概念的厘定

    “各课均是由同类动物中的不同动物个体开始,由个别特征到一般特征构建的,结构清晰。所有这些无不指向核心概念——“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个核心概念,引导学生从观察蚂蚁开始,到观察不同种类的蚂蚁——观察各种不同的昆虫,最后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

    2、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真实的体验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行为上,我们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科学,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或将真实的生命系统引进课堂。真实的观察与如实的记录描述,能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最大限度地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

    蚂蚁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很多地方都见过蚂蚁,比较了解,有的还甚至观察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浅层次的,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对蚂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蚂蚁的身体结构描述清楚。而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研究蚂蚁的身体特点,引导学生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在探究这一环节,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这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学生都想探个究竟,观察的非常投入,整个探究过程是真实的,昆虫的共同特征更是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对学生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注重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三维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培养:一是学生在探究昆虫的共同特征之后,上课时我们请到课堂上用来观察的蚂蚁,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使命,这时,我们该把它怎么办?学生纷纷表示应该把蚂蚁放回大自然,让它回归自己的家园,这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第二个方面就是看完一段蚂蚁的视频资料之后,问学生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并适时鼓励学生要学习蚂蚁团结、合作、分工明确的精神,而这几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科学课中所需要的,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

    4、让科学课回归生活

    让科学课回归生活体现在“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无论是引入新课,还是在探究过程中,我都重视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到科学知识,反过来又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蚂蚁图片,呈现各种各样的蚂蚁,让学生追忆起生活中一些相关的"事实,与今天的课堂相衔接,在拓展这一环节,把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真正体现了科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5、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内容的开放体现在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科学教育“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水远是妙趣横生的”,课堂中的一些生成性资源常可作为课程内容以补充与改进。如《蚂蚁》一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了新的问题: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蚂蚁为什么躲藏起来?蚂蚁会迷路吗?这些生成性的问题更易驱动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有利于维持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教学内容的开放还体现在要以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向导,联系社会实践和生产实际,联系自我和自我周围的生活图景来学习科学,从生活世界走进科学世界,再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管怎样的课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准备,总会留有一些不足的。我衷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多多指导,让我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步走向成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3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光再到成像的性质。在研究聚光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提问透镜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现象的呢。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总领全课,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4、思考后让学生观察放入水中的物体,引出折射的概念。5、通过适时提问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光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4

    随着期末的来临,我所教授的三、六两个年级都已经结课了,随后的复习与考试也在一周之内进行完毕。闲下来的时间,翻看着教科书与教案,总感觉还有些什么事情该做而还没做,看来看去才发觉一年的教学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好多问题需要时间去慢慢的、细细的思考,下面便是我这两天来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学课的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是新授知识,很少有数学、语文、英语课那样的练习与测验,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完全不同,细数这一年来的几百个课时,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与归纳一番。

    比如说:引入这一环节,该如何去设计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高效率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紧扣课题;教学过程中的步骤该如何衔接紧扣,才能够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进入到下一环节;在学生对新知识感到迷茫时该用什么适当的办法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搬出结论填鸭给学生;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实验是我直接讲述怎样去做还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体验发现问题后再指引他们想办法去解决;板书设计又需要做到什么;课堂时间该如何合理调配,等等。

    这么多细节该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觉得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通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心确定教学内容,分析难点制定突破措施;其次还要了解学生,小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对科学又充满了好奇心,但到底该怎样正确引导他们把这种生活常识与经验转变成科学概念,是一个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再次考虑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殿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所在。

    思考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的寻求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改进不足,这个过程离不开慢慢的摸索,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将在下一个学期的开始继续摸索着前行。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新的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试图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期的科学教学,摆在我们面前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尊重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我觉得要上好科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上课导入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给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四。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易太难。

    第五。教师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及时的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第六。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七。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中要懂得环保,积极的去宣传环保。

    第八。教师在教学前准备一定要充分,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老师之间要共同合作,共同研究,要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上几点是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逐步深入,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加强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惟有不断的求知,才能始终保持学问的前瞻性,才能不断将最新的知识同学生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在科学教学中,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例如:

    上课有时讲的太快,对于教学时间的控制上做的不够。

    2、教学语言的连贯性上还有待提高。

    3、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上还有待增强等等。我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经验,我相信,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反思、积累,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将逐渐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一定要真正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教材中配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资料收集、设计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等,并附有鲜明的图片、表格,每章后还设有学习重点的归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学的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其自主、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这种认识出发,根据新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研究的内容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本学期虽然没有结束,但是这学期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步的提高自己。通过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共同合作,不断的完善自己。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的合作交流,科学的教学最终会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6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时间再放手些,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2、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7

    《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从教学内容的定位来看,它是本学期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起始单元;从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看,它是以信息交流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从信息的流向来看,本单元主要以生生之间的沟通为主,通过分主题的研究及之后的信息交流,多角度地了解人类祖先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与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中信息交互有效性的研究》密切相关,现以此为例,简单介绍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信息交流的目标,分解信息交流任务

    “人类祖先的生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对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掌控。如果完全由学生自行收集信息和交流,有可能在信息交流时出现重复和遗漏,这样的交流必然是低效的。所以,在单元教学之初,我就着意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目标,充分认识到目标任务的广度,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分解任务、合作完成并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于是,大家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了选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微调,使得目标任务的主要方面被基本覆盖。经过这一选题过程,学生们一方面宏观了解了交流目标,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研究的这个部分关系到全局(信息的完整性),所以在后期的探究、交流中格外认真、细致,为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信息流,提高信息的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凡是遇到需要学生查询资料进行交流的内容,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从山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但事前从未完整地浏览过,在交流时照本宣科,结结巴巴,有些字都不认识。这样的交流对于信息的接收方无疑是低效的,且会使倾听者很快失去兴趣,放弃交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提醒学生交流前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去掉无关紧要的、重复的信息。经过这样一个收集——处理——筛选的过程,学生对信息的进行内化和重组,浓缩了精华,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三、选择恰当的渠道与方式方法,使信息交互效度最大化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针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具体内容标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这是因为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需要根据交流目标、交流内容和交流对象等方面的需要,正确地选择交流渠道、媒介及相应的交流方式与方法,从而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以《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为例,学生关注了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结果作为信息交流的主体各具特色,如果都以单一的口头表述的形式进行交流,必然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倾听者将信息内化。所以,在交流前我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交流表达方式。我为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两个人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推销水果,A用单纯的"语言描述一篮水果,B用图片来表现,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选择,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后者。其实,二者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传递效果的影响。所以,在后期的表达与交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交流的内容分别选择了手抄报、模型展示、幻灯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降低了交流中信息的衰减率,信息的交互效果良好。

    四、及时运用反馈,提高信息交互有效性

    在以往的课堂交流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环节的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单向的,特别是在探究活动后,生生之间交流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和交互。即便有反馈,往往是由教师个人做出。这样的交流效率较低,因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是否被倾听者接受?是否被倾听者进行了思维加工?信息接收者能否提出质疑?信息的可信性如何?身处当今这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教师个人的信息占有量是有限的,而学生们可能占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当学生由于反馈机会的缺乏而导致倾听积极性下降时,交流也就错失了大量的信息源,从而降低了信息交互的效度。

    针对这种现象,在《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中,我首先引导每组学生进行补步选题、研究,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汇报,重点放在对交流内容的评价上,特别是引导倾听者从选题、信息的质量、表达的方式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被评价者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了研究的深入;而评价者本身通过信息反馈的过程促进了倾听,准确定位了目标任务的评价标准,为自己的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这样信息交互可谓是双赢,大幅度地增强了交流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交流时,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掌控信息流、选择信息交流的方式、交互双方及时反馈等措施,均可有效地提高信息交互的有效性。当然,本案例中有教学是以资料交流课型为主的,对于科学教学中典型的探究型课型的信息交互,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8

    [背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修正、尝试、再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那么学生才会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形形色色的叶”,一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身边的植物”和“植物的各部分”后,张老师希望学生在多次观察中自行探究植物叶的多样性。

    [过程]

    张老师指着黑板上画着的柳树的树干,问:谁能为柳树添上树叶?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叶。学生画好后,

    师:你为什么选黄色的粉笔?

    生:因为秋天到了,柳树的叶子黄了。

    师:你为什么选绿色?

    生:因为春天到了,柳树绿了。

    师:你为什么选蓝色?

    生: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张老师面对全班学生:你还看到过有什么颜色的叶子?

    生:我还看到深绿色的。

    生:我还看到过橘黄色的。

    师:张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每个小朋友负责记录6种叶的颜色。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植物叶的颜色。

    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边展示记录边交流。

    然后让学生根据植物叶的颜色对这些植物叶的照片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植物叶的颜色是各种各样的;即使叶片上都有黄色和绿色,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绿色的叶子最多。

    张老师指着学生记录的有黄、绿2种颜色组成的叶说:猜猜她记录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生:8号。

    生:5号。

    生:8号。

    师:谁有办法让大家一猜就猜出你记的是几号叶?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次记录植物的叶。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做猜叶游戏。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给大家猜?

    他画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生:我是根据颜色猜的,绿色和黄色。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涂绿色,然后加黄色的点。

    张老师又请了一位学生:这是几号叶?

    生:画的是一号叶,八角金盘。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数叶片有几个角,9个角,再把它画下来。

    张老师又请了一个学生。大家积极性很高,于是她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猜叶游戏”。之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师:要让别人猜出,你画时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画得清楚。

    生:要把它的形状画出来。

    生:颜色要跟它涂得一样。

    师(补充):它的位置在哪里你就应涂在哪里。

    生:先画外面再涂里面的颜色。

    师:通过画叶,我们知道叶除了颜色不同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生:形状。

    生:大小。

    生:花纹。

    师:所以叶子是怎样的?

    生:各种各样。

    师:我们称它们为形形色色的叶。老师今天为大家提供了12种植物,你知道自然界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观察各种叶(多媒体)。

    师:想想,叶除了刚才讲的不同外,可能还有其它的不同吗?还可以用什么观察?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手摸、舌头尝可以吃的植物的叶。

    师:大自然中柳树的叶是不是像你们画的?(老师指着黑板上学生第一次画的叶)

    生:不是。

    师:等春天柳树发芽了,请你再为柳树添上树叶。

    [思考]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分析反思]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本案中,张老师一共让学生画了3次叶。

    第一次:个别学生到黑板上“为柳树添叶”。张老师用黑板上的柳树干和彩色粉笔,诱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二次:每个学生“寻找记录其它叶的颜色”。张老师以“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激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三次:每个学生“画一片让别人一看就能猜出的叶”。张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一次推向高潮。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他们没有兴趣和足够的耐心对同一事物多次反复的进行观察。张老师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采用画叶的策略,3次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一次次愉悦地接受并完成了任务,他们的观察兴趣一次比一次高涨。

    二、制造冲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张老师在学生第一次画叶后,利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知识的矛盾,要求学寻找并记录“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

    在学生第二次画叶后,张老师针对学生观察不全面的特点,指着学生画的只有黄、绿颜色而没有颜色分布等特征的画,让大家“猜猜他画的是几号叶”。再次制造冲突,引发争论,并引导学生在冲突中发现问题: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 一看就猜出画的是几号叶?由此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学生第三次画叶后,张老师再次让学生玩猜叶游戏。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猜的”,“你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

    在3次要求逐步提高的画叶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越来越全面和细致,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在2次猜叶后的反思中,学生自己悟出了观察叶的方法,他们的观察习惯也得到了培养。由此他们发现了植物叶的不同也越来越多,从开始的颜色、形状、大小不同到后来的边缘、叶面、叶脉等不同。最后,由用眼观察到用鼻、用手等感官观察。

    总之,巧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制造冲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在多次、不断深入的观察中,逐渐获得对知识、方法和态度的体验和领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9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10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资料,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之后我便出示了确定题,让学生确定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本事。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

    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本事,经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那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简便、愉快的心境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学生的思维,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本事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经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明白,更不明白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教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那里本能够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在那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本事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资料,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11

    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前面这两个课时的情况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秋天来了”“今天好冷”等等。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由此开始“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

    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具体去制作天气日历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东南风、西北风、无风、微风、大风、小风、0级、1级、2级、小雨、中雨、大雨、晴天、多云、阴天等术语及天气符号反映在天气日历表中,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并记录,还有待于老师的督促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12

    1、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自认为本次课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动手机会多。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2、儿童天性好动,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迎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就会使学生视学习为乐趣。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就越仔细,思维就越积极,反应就越灵敏,记忆就越深刻,学习质量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通过每个学生亲身对学具的操作体验,以及对精心制作的课件动画展示的领悟和共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果,发现了其中的科学规律。

    3、用足用好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静态为动态,变局部为整体,真正发挥教材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积累科学活动经验;在探讨水的特点及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科学思考。

    4、“试一试、想一想”的探究和探讨放手让学生活动。开放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小组实验讨论的探讨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散性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今后学习枚举作了伏笔。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13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14

    (一)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捕捉空气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没有像以前在有关空气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灵清。所以,这节课的气氛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兴趣极高。特别是捕捉并感受空气以及画风这个活动。

    (二)

    在讲解空气的特点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后面又会讲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里学生会问:既然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电扇在吹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

    这里就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跟学生解释空气的特点就要特别讲明:空气直接触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间接进行感受。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15

    这一课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概念用很科学很专业的术语一一地解释清楚,那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学生也会觉得越听越糊涂,最后不耐烦了。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模糊一点的教学方法。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活动,在经历亲身体验活动之后,理解概念。

    学生在亲身经历整个观察活动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自我体验实事求是的描述给同学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修改和补充,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和科学的结论。学生在描述时老师一定要强调“内容的真实”,也就是必须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想当然的。但在语言的描述方面可以是个性的。如学生在观察上肢运动后对肌肉的变化是这样描述的:肌肉变粗了;肌肉变胖了;肌肉鼓起来了;肌肉凸出来了;肌肉变短了;肌肉变紧了;肌肉鼓起来了;手心热起来了等。这些语言虽然不是专业术语,更谈不上科学性,但确实是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和体验到的,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临结束前,我让学生仔细阅读作业本上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并体验与人分享研究结果的快乐。

    课后,我也布置学生去自己阅读书本上的单元资料库,进一步了解身体上有关骨骼、关节、肌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推荐访问:反思 小学 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50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随笔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大全简短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万能模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万能简短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简短30个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