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奇范文网 - www.yaoqi.net.cn 2024年09月19日 16:08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0-22 12:05:12

    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8篇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学习“碳达峰、 碳中和” 心得体会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心得体会 学习“碳达峰、 碳中和&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8篇

    篇一: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碳达峰、

     碳中和”

     心得体会

     &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心得体会

     学习“碳达峰、

     碳中和”

     心得体会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

     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 碳中和目 标, 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 是应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危机的必然选择, 也是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 标的根本前提。

     从全球视角看, 2020 年可谓是 “碳中和元年” , 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同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 全球开启了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 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大国绝不能踯躅不前, 必须积极投入其中, 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 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 二者相辅相成。

     尽早实现碳达峰, 努力“削峰” ,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

     而碳达峰时间越晚, 峰值越高, 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 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 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方面, 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 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

     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

     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 从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 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低碳新供给。

     这背后, 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

     “十四五” 期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 5%、 18%, 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组织编制“十四五” 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 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 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并动员全社会力量, 为将碳达峰、 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十四五’ 时期,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 如期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 需要着力构建综合能源系统, 改变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 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奋力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 战略性问题, 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 构建综合能源系统, 重点在于以“横向多种能源互补、 纵向源网荷储协调” 为原则, 兼顾能源系统安全性、 经济性和清洁化, 整合区域内石油、 煤炭、 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资源, 提升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 优化运行、 协同管理、 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水平, 在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时, 提高系统供能可靠性、 综合能效, 降低用能成本、 碳排放量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量, 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综合能源系统通过科学仿真与规划、 运行优化、 集成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和能源耦合转换机制, 提高系统对波动性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接入和调控能力。

     构建综合能源系统, 开展综合能源服务, 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动用户消纳新能源的潜力与积极性, 从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降低碳排放量。

     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高标准建设。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 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构建综合能源系统,重在坚持综合化的发展思路, 创新智能化的发展手段, 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

     型电力系统高标准建设。

     综合能源系统坚持综合化发展思路, 致力于打破能源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源、 网、 荷、储多环节的技术、 管理和市场壁垒, 实现煤电、 气电等传统电源与风电、 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互补利用, 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中大规模新能源的顺利消纳。

     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创新智能化的发展手段, 深化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 移动通信、 人工智能、 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 充分发掘能源大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潜在价值,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建设去中心化的体制机制, 能够有效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实现能源系统优化运行、 分散决策, 促进大网与分布式微能网双向互动以及分布式节点协同自治, 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中分布式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辅助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 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各行业的能源消费特点、 互补利用潜力, 在统筹兼顾中不断细化各区域、 各行业的碳达峰、 碳中和行动方案。

     综合能源系统能够推动不同能源环节、 主体间的协调互济, 通过清洁能源发

     电设备、 多能耦合转换设备、 能量存储设备以及源、 网、 荷、 储协调调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增强能源生产、 传输、 存储、 消费等各环节的灵活性, 有效统筹不同区域、 不同行业发展情况, 辅助相关部门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提升决策水平, 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篇二: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际出发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座谈发言

     去年下半年,我国个别地区出现煤炭电力供应偏紧现象,部分原因是有的地方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导致一些煤炭产能难以有效释放。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岀,“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实现“双碳”目标,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但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短期内煤炭的“压舱石”地位很难改变。在全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 94%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消義比重依然达到约 57% O 天然气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煤炭,但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仍超过40%,利用它来替代煤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以电力供应为例,在我国,煤电目前以不到五成占比的装机,生产接近六成的电量,并支撑超过七成的高峰负荷需求,仍然是电力供应的主力能源。

     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来看,新能源在短期内也很难完全替代煤电。近年来,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但它们发电“靠天吃饭”,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的不足,依然

     需要煤电发挥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的作用。去年的欧洲能源危机,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2020 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量,但去年欧洲风电出力显著低于常年均值,以至于不得不增加煤电和气电发电量来弥补缺口。这也提示我们,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仍要做好煤炭等常规能源的应急储备,以保障用电高峰时段的供应。

     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煤电机组的改造升级是有效手段。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截至 2020 年底,我国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煤电机组约为9.5 亿千瓦,节能改造规模超过 8 亿千瓦。特别是 CCUS(二氧化碳捕捉、封存与利用)技术的应用,给煤电减排二氧化碳提供了一种转型路径。或许有一天煤炭也能够实现低碳利用,成为低碳能源。另一方面,从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举,也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向。与燃烧发电相比,煤化工排放的二氧化碳集中度高、易回收。在技术和环境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发展煤制油气、醇类燃料替代,也能降低我国的油气进口依赖度。

     实现“双碳”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更不意味着要“一刀切”去煤。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使煤炭和新能源实现更加优化的组合,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必将实现良性互促、协同并进。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座谈发言

     低碳消费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助推低碳消费,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值得我们每位消费者思考。据统计,全球 72%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家庭消费正相关,家庭消费行为的变化能促使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消费者由传统的高碳消费逐渐调整为低碳消费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策略大多是基于政府补贴、监管和企业供应链减排的视角,重视政府和企业两大主体的作用,但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拉动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主体缺一不可,碳达峰、碳中和策略的实施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消费者策略的变化。

     中国高度重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不仅拥有好的环境收益,同时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应对碳排放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低碳消费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加大扶持企业低碳减排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政府对绿色企业进行补贴,运用经济、行政等措施减少企业低碳技术、资源成本,助推绿色低碳消费产品进入市场。

     增强企业低碳经济责任感,加大绿色市场有效供给。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需立足于低碳消裝的长期利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引导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并提供足够的低碳

     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低碳消费产品性价比,一方面加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缩小低碳与非低碳产品价格差距,让消费者获得实惠。

     加大媒体宣教力度,引导消费者增强低碳消费的环保意识。宣传低碳消费知识,向公众传播低碳消费的内涵及意义。引导消费者关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同时让消费者认识到低碳消费的环保效益,增强消费者的荣誉感和动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城市交通带来的能源需求。助推低碳交通工具的研发工作,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退税等政策,鼓励髙能量低电耗技术发展。

     加快低碳消费认证制度,加强低碳消费制度政策落实。进行试点推广低碳消费碳足迹标签,对国内产品釆取“低碳消费碳足迹标签”,引导低碳消费。通过设立低碳消费标准,制定低碳消费的评估指标,运用消费补贴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

    篇三: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二篇

     第 一 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4 日发布。《意见》就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面部署,充分彰显了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勇气、坚定信心和空前力度,充分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意见》要求,扎实有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 2030 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围绕“十四五”时期以及 2030 年前、2060 年前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抓住“十四五”开局起步关键期,围绕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贯彻落实, 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其次要保证能源安全。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

     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

     第 二 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4 日发布。《意见》就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面部署,充分彰显了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勇气、坚定信心和空前力度,充分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

     意见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

     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意见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工作原则;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方面主要目标,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意见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点任务:一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四是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五是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六是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七是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八是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九是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十是完善政策机制。

     意见强调,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地方责任,严格监督考核。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一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

     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去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此次印发的《意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时间表” “路线图”,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意见》的实施,将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也将为全球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主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

     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 《意见》要求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言必行,行必果。《意见》立足“十四五”时期以及 2030 年前、2060 年前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明确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政策机制等重点任务。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把《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拿出抓铁有痕的

     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就一定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

    篇四: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 1 月 24 日下午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思想、科技、社会变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思想变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表面上看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相协调的问题。然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可再生的问题早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全球性问题,不再局限于问题本身,也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你不保护,我不保护,谁来保护?你不担当,我不担当,谁来担当?中国历来是负责任、敢担当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另一方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变局,须应变局开新局,识危机抢先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要来一场思想变革,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增强必胜的信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科技变革。众所周知,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是它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枯竭、资源锐减等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社会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走科技变革的道路。比如,要推动能源革命。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等。比如,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能源资源浪费等。再比如,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社会变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十分考验我们党的组织领导能力。必须要通过党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来启动、推进、并最

     终打赢这场内涵丰富的社会变革。比如,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比如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尤其要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严格监督考核,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总之,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切实转变思想、增强科技意识,不断提高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

      夯实“双碳”战斗堡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华民族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基层党组织是党一切工作力量的基础,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推动和落实。实践充分证明,党组织坚强有力,各项工作推进就有力,反之工作推进就会滞后。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必须要不断建好建强各级党组织,为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组织引领,让“双碳”理念深刻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精心系统谋划,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全面系统推进。一方面要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到推进“双碳”工作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切实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方方面面,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推进“双碳”工作绝不是单一的能源、气候、环境问题,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四对关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以实现“双碳”目标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真抓实干,让“双碳”推进力度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一方面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执着,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保持战略定力,做到久久为功。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发展能力,增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的能

     力,抓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的培养。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技术竞赛,谁能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发展主动权。要坚持创新思维,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强大动力。要大力培养引进绿色发展人才,厚植人才支撑。

      严督实导,让“双碳”任务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加强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推进“双碳”工作落实到位,必须要严格督促检查,否则就会出现落实不力、落空等问题。首先要压实责任,党政同责共同推进,细化明确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强化力量整合,推动“一把手”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形成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做到既有约束又有激励,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既立足当下,又放眼长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骨干力量”,要加强对“双碳”基础知识、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要把“双碳”工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奋力推动“双碳”目标落实落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进“双碳”目标落实落细,迸发绿色发展的盎然活力。

      夯实信念“压舱石”,绷牢“双碳”工作“思想弦”。“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惟有意识坚定,行动才有方向和力量。作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实现“双碳”目标不是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的,前进阻力较多、风险挑战密布,坚不可摧的思想信念必不可少。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夯实信念“压舱石”,认识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认识到生态治理对保护群众生命健康、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迫切性,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入脑入心。自觉把实现“双碳”目标作为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由之路”,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主动沿着党中央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勇毅前行。

     释放高效“行动力”,谱写“双碳”工作“新华章”。“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双碳”工作决不能止步于“口号”和“形式”,而是必须集策集智、发奋发力、用情用力的务实工程。当此时,党员干部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责任扛在肩膀上,以“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得”的紧迫感、“坐不得”的责任感,让党旗在推进“双碳”工作的各条战线高高飘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绿色转型,难免经历“短期阵痛”、面临“急难险重”,要拿出敢啃“硬骨头”、接“烫山芋”、挑“重担子”的魄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展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攀登“双碳”工作的更高峰。

     树立长效“风向标”,疏浚“双碳”工作“源头渠”。“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水之山,必有其源。”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走深走细走实,并非一蹴而就的,离不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党员干部要力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思想,围绕长治长效,既着眼长远,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精心做好“碳达峰十大行动”,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统筹兼顾,树立“全国一盘棋”意识,出台相匹配、可衔接政策,实行层次清晰、可行性强的措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项任务,拓宽“双碳”成果惠及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增益高质量发展。要致力构建与完善“双碳”工作激励约束等体制机制,用制度规范行为、指导实践,打出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的强有力“组合拳”。

    篇五: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 体会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 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抓住机遇

     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必将大有所为

      我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产业等方面各种复杂的难题。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先进技术和产业,完全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2020 年 10 月,全球 400 余家风能企业一致通过的《风能北京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风电将进入倍增阶段。

      据了解,全球风能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约为当前全球电力需求的40 倍,风电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承担更多责任,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的大环境下,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必将大有所为。

      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逐步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

     机制,要坚持把碳市场建设的一般性理论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碳市场,在制度、设施、核算等各方面重点推进。

      2011 年 10 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北京、上海等 7 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7 年 12 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截至 2020 年 8 月,北京等试点省区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 20 多个行业,接近 3000 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 4 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 90 亿元。目前,全国碳市场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显示出碳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增强了其低碳转型意识。

      企业主动求变加快技术创新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家经济转型路径已基本清晰——2020 年以后,中国将走出一条更为“陡峭”的碳排放曲线。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企业将在未来节能减排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主动求变、主动作为,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节能降耗技术使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下,企业应加大技改投入,多应用低能耗低碳技术,这不仅是为社会作贡献,也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来源、开拓广阔市场的资本优势。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为了保护地球家园,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绿色低碳生活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态度,关系个人健康,也关系生态环境。洗漱时,记住随手关闭水龙头;出行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作中,提倡无纸化办公……成千上万人的共同行动,将汇聚成磅礴的绿色力量,日积月累,则可取得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效。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我国实现经济行稳致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意义。

    篇六: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9-专

     题

     讲

     稿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教学目的】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加速,全球气候变暖情况加剧。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教学中,通过讲述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严峻形势,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的具体体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通过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立足国内、胸怀世界,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以大国担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让学生增强信心、坚定信心。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就碳论碳的问题,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目标,而是涉及经济结构、能源结构重塑,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涉及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重点内容】1. 讲清楚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加速,全球变暖情况不断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大大增加、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气候变化成为当今时代的“根本性问题”。2. 讲清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第四讲

     -70-“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讲稿续发展道路,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 讲清楚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部署、举措。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我们要通过推动发展向绿色转型、创新低碳科技与应用、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教学难点】1. 充分阐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意义2. 深入阐述我国为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将采取的务实行动【教学导入】作为长江以南最大产煤省,贵州是一座“能源富矿”。“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条件,让这里一度被认为是“无风”“无光”的新能源资源匮乏区,而技术进步和空间挖潜,正在悄然改变“煤海”的能源版图。2011年,贵州首座风力发电站并网发电,10年间,高山与河谷边建起一座座“绿色电站”。如今,贵州新能源发展可谓“风光无限”。截至 2021 年 9 月,贵州统调新能源装机 1569 万千瓦,占全省统调装机比例的 26%,新能源装机规模与装机容量比重均排在南方电网五省区前列。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山区,从电站第一块光伏板搭建开始,蜕变成绿色能源基地。贵州“能源富矿”的能源结构转变是观察我国能源发展的窗口之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低碳化。与此同时,我国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实现快速增长,规模居全球首位。请同学们想一想,能源结构的变化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怎样的贡献。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指出,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

     -71-专

     题

     讲

     稿所有地区都将面临气候变化加剧的考验。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我们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作出重要部署,体现了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定抉择,体现了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一、“双碳”行动迫在眉睫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加速,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加剧。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传染病风险增加、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正感受到气候变暖日益明显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正处于“一个真正危急的境地”。1. 气候变化的形势日趋紧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时代的“根本性问题”。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文章警告称,未来的气候变化将导致热带雨林带区域性不均匀转移,造成全球多地发生干旱,威胁生物多样性和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全球变暖情况不断加剧。世界气象组织(WMO)关于“2021 年全球气候状况”的临时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平均气温(1—9 月)较 1850—1900年高出约 1.09℃,被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第六个或第七个最温暖的年份。早在 2017 年,“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公布了从公元元年到 2017年的气候温度的最大数据库。研究发现,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比之前的 1900 年上升得更快。现今这一研究结论再次被证实。2021 年,IPCC 发布的报告显示,1970 年以来的 50 年是过去 2000 年以来最暖的 50 年;

     -72-“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讲稿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值得警惕的是,全球温升一旦突破临界点(全球或区域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关键点),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虽然各国已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基本达成共识,但各国气候治理的进程至今未能有效阻止全球变暖加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大大增加。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海洋、陆地变暖的事实“无可辩驳”。受此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热浪、强降水、干旱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且将继续。以热浪为例,过去每 50 年才发生一次的极端热浪,如今每 10 年就会发生一次,并且如果气温增幅达 1.5℃,极端热浪发生周期就会缩短5年,即10年周期会缩短为5年;如果气温增幅超过4℃,那么人类每 15 个月就会经历一次极端热浪。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远不止热浪——它让冰川加速融化,降低海水的酸碱值和含氧量;它加剧区域内水循环,带来更猛烈的降雨和更严重的干旱。IPCC 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一些地区洪涝、干旱、寒潮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增大。诸如美国的飓风、澳大利亚的山火、印度尼西亚的洪水等,过去用“百年一遇”描述的极端天气事件,现在变得越来越常见。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变暖犹如触碰多米诺骨牌,正在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区。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对全球粮食、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长期重大威胁。2011 年,泰国因洪涝灾害受损超过 450 亿美元;2015 年和 2017 年,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共下了 3 场暴雨,导致85% 微生物灭绝;2019 年 6—9 月,高温热浪导致法国 2 万多人因高温相关疾病就诊;2021 年,受严峻的气候干旱影响,农业大国巴西的大米价格涨幅达 70%,玉米价格涨幅达 87%。WMO 发布的《2020 年气候服务状态报告》显示,在过去 50 年里,全球共发生 1.1 万多起由天气、气候和水导致的灾害,造成了 200 万人死亡和 3.6 万亿美元经济损失。

     2. 中国积极应对的国家战略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又一场严峻大考,需要世界各国协同行动、携手应对。2015 年通过的《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拿出务实

     -73-专

     题

     讲

     稿举措。作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的大国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繁重,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链供应链还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关口。向着“双碳”目标迈进,加强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将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向着“双碳”目标迈进,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资源。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足 16%。我国不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能源品类的外采率不断攀升,2020 年石油、天然气外采比重分别达 73% 和 43%。“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导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位居全球主要国家之首,石油成为我国金额最大的进口产品类别之一。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能源消耗量还将刚性增长。向着“双碳”目标迈进,坚持先立后破,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给率,将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74-“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讲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应对气候变化,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历来重信守诺,狠抓国内碳减排工作,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较 2005 年累计下降 48.4%,超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但也要认识到,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艰巨任务,面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诸多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自主贡献目标,意味着减排的难度和力度都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将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二、“双碳”基础不断夯实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全球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这一系列“最大”“第一”的背后,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取得的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 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我国吸取发达国家教训,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碳排放强度降低。“在许多国家出于经济担忧而搁置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时,中国的环境问题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的首位”,英国《卫报》曾这样报道。

     -75-专

     题

     讲

     稿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 2015 年降低了 18.8%,比 2005 年降低 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 40% ~ 45% 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蒂赫·比罗尔认为,中国排放量基数很大,其切实努力不仅有助于实现全球减排目标,还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起到示范作用。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大山从荒凉苍茫变为绿意盎然,江河重新成为鱼儿嬉戏的家园,一度灰霾的头顶重现碧空如洗,亿万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神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我国坚决向污染宣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行动计划,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 PM2.5 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超过八成;水质越来越清,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体逐年减少,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 98.2%;土壤质量越来越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 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

    篇七: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领会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心得 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就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这是指导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彰显了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为我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应有之义、必然要求。《意见》的印发,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不是就碳论碳,而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意见》明确 2025 年、2030 年和 2060 年三个阶段主要目标,强调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认真落实“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实行全面节约战略,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实现安全降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自主贡献目标,意味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无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要紧紧围绕《意见》明确的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有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政

     策机制。要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强化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形成工作合力。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广东一直积极作为。2010 年,广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低碳省试点,2017 年出台全国首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十四五”规划中围绕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等作出系列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广东必须牢牢抓住的“国之大者”,切实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不折不扣完成好。要严格对标对表《意见》规划部署,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实施我省碳达峰行动方案,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促进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面持续用力,努力走出符合广东实际、体现广东作为的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贯彻落实,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八: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达峰、碳中和主题心得体会汇编(3 篇)

     打造低碳技术创新生态圈

     以技术创新驱动自身低碳转型,引领全产业链低碳发展;注重低碳技术创新布局,推进低碳技术系统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集团公司围绕实现世界领先发展方略,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追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把中国石化建设成为行业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在国家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责任和挑战,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要在这场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创新驱动低碳转型,以技术引领低碳发展,打造低碳技术创新生态圈,坚定不移向净零目标迈进,为我国实现碳减排承诺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以技术创新驱动自身低碳转型,引领全产业链低碳发展。

     作为能源生产企业,中国石化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减排,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努力降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以技术促进产品升级,积极投身低碳、无碳能源生产与供应,引领各行业降低碳排放。这也给中国石化低碳技术创新指明了战略方向,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装备升级,推广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强化甲烷控排能力,减少自身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有序开展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建设,掌握核心技术,引领化石能源的低碳使用。同时积极投身氢能、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链,开展配套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加快能源业务低碳化转型。

     注重低碳技术创新布局,推进低碳技术系统发展。

     围绕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瞄准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基础研究方向,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技术先导型公司的发展根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低碳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的竞争利器。扩大对外合作,加强交叉融合创新,充分利用 5G、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相互赋能,寻求突破点,加速油气低碳技术进步,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低碳技术链布局,完善现有研发体系。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全技术链高水平创新平台,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低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石油石化领域低碳创新的主力军。完善优化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技创新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优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创新科研人员薪酬体系。打造优秀创新文化,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强党建引领保障,大力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加速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关于“双碳”要关注这几点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上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所释放的几个最新信号值得我们关注。

     会议关于“双碳”的内容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

     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第一个信号。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由此,中国能源产业正式进入“双碳”时代,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迎来大爆发。

     但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光伏、风电产业开启了跃进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能源从业人士普遍过于乐观,出现了不少非理性的声音。二是在产能扩张上,不仅业内公司开始大规模扩张扩产,以抢占市场,“圈外”投资者也蜂拥而入,纷纷加入了这场战役之中。为此,中央再次强调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坚定不移推进”,但同时也强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众所周知,在“双碳”背景下,能源行业最大的矛盾是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矛盾。我们也听到了诸多不理性声音,不少行业专家甚至提出“去煤化”,呼吁快速实现能源替代。尽管这样的论调不符合产业规律,但依旧不绝于耳。

     这次会议释放出的第二个信号是纠正了褒“新”贬“旧”的观念,再度确认了煤炭的地位。长远来看,新能

     源会逐步走上主导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短期看,不论从体量上还是从可靠性上,新能源电力还远远无法做到完全替代,或大部分替代以煤电为主的传统电源。

     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正当其时。当下,煤电依然是确保电力稳定供应的“压舱石”。此次会议进一步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第三个信号是会议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此后,为实现能耗双控目标,不少地区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形。

     时至今日再次提及,说明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并不能画等号,能源“双控”虽然在执行上更加直接、简便,但并没有反映不同能源的单位能耗排放强度的差异。其意义不仅是纠偏,而是汲取好的经验做法,更加

     科学合理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让实现控排的手段更加有力,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低碳转型必须兼顾能源安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 月 8 日~10 日在北京举行,在能源方面,会议指出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能源情报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宽对记者表示,总体来看,今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在认真研究双碳目标提出一年多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基于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的国情,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然起着基石的作用。今年一些地区煤炭供应紧张,价格出现非理性猛涨,导致的电力紧缺,影响了国内许多企业。针对今年碳减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解决方案。

     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xx 创新实验室研究员,xx 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xx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碳转型必须兼顾能源安全,今年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电力紧缺的情况,说明我国碳中和进行的过程中,能源安全稳定、充足供应也非常重要,当前的情况下,我们离不开煤炭,还要利用煤电,但是煤炭要加强清洁化。

     张立宽也直接指出,近期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不顾国情省情一味搞“运动式减碳”,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

     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这就是要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显然,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短期内不会改变,那就要在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使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林伯强特别提到了新能源和煤炭的配合问题,他表示,新能源是干净的但是不稳定,煤电是稳定的但是不够清洁,两者之间需要加强配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转型之路,未来煤电需要进行改造,成为清洁能源的备用能源,应对清洁能源的波动性以及极端气候等,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煤炭和新能源的组合如何优化呢?张立宽分析,一要继续深入推进煤炭这一传统高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二要尽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减少弃光弃风导致的能源浪费,实现煤炭和其他清洁能源的优化组合,实现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充分保障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

     二、两项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对于我国碳排放的考核方式,未来也将会发生颠覆性的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除了新增可再生能源外,为什么原料用能也可以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呢?有业内人士分析,原料用能是指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费部分,即煤油气等化石能源不作为燃料、动力、热力使用,而作为生产产品的原料、材料使用的部分,比如煤炭行业一直倡导的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的转变,也就是作为原料那部分的煤炭不再计入能耗双控。

     过去碳排放的考核,一般是省市县简单地层层分解,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未来这种考核方式将彻底转变,将逐步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考核机制。

     为什么碳排放总量将代替能耗总量来考核呢?上述业内人士举例分析:比如一个地区或一家企业虽然是用能大户,但如果使用的基本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没有产生突出的污染和排放,未来或将不受能源“双控”约束,毕竟我们目前有些产业确实是高能耗产业,但用的是清洁能源没有高排放,那就应该用一种减污降碳的科学考核机制来对待,让考核更包容、更公平、更科学。对此,张立宽认为,针对双碳目标提出一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转变考核方式,实现科学考核,这有利于统筹发展与减碳的平衡,有利于把握控碳减碳进程,有利于企业减负和地方发展。

     新的考核机制,将大力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张立宽看来,改变考核机制目的就是激励和加快新能源的发展,破除阻碍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推动其科学合理发展,相信随着新的考核机制逐步确立,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进一步实现优化组合,新能源的发展会迎来一个新的较快发展阶段,也就能更好地实现安全可靠、更大规模地替代传统能源,更有效保障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另外,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还两次提到了能源保供问题。会议指出,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会议还提到,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

     能源安全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后盾。张立宽认为,当前电力在我国经济社会终端用能的地位十分关键,保障电力充足供应涉及能源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必须牢牢把住电力安全稳定充足供应这条底线,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才能逐步退出传统能源,甚至传统能源在完成“兜底保障”作用之后一段时间内或许仍有“应急保障”之需。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

     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推荐访问: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当代代大学生心得体会 硬仗 这场 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Top